记者 朱亚寅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交院大道的香樟叶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办公室里,谌雷元正伏案修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桌角那张泛黄的照片里,青春洋溢的学生们簇拥着她,每个人的笑容都定格在最好的年华。“思政课教师要做点亮理想的火种的人。”她的指尖划过教案上的批注,目光坚定而温暖。
今年“七一”表彰,谌雷元荣获厅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誉证书静静躺在书柜里,与十年来积累的教案为伴。“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信仰的播种人。”
“假设你是长征途中负伤的红军战士,如何在生死关头坚守信仰?”上午八点二十的课堂上,谌雷元抛出的沉浸式设问,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秒变“信仰考场”。学生们分组扮演党员战士,激烈讨论“生死抉择”。她则穿插播放钱学森归国的纪录片片段,将抽象的理想信念化为鲜活的历史画面。“原来信仰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的选择!”学生们的课后感言让她欣慰。
谌雷元独创的“三层转化法”将理论教学巧妙转化为生动实践:用“从延安窑洞到深圳特区”的时空叙事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黄文秀、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故事演绎脱贫攻坚精神,更创新性地通过茶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带领学生拍摄的《茶以载道》微视频成为教学范例。“谌老师的课像追连续剧,每集都有新惊喜!”学生们的由衷赞叹,源于她对年轻化教学的深度探索——无论是B站UP主的乡村振兴纪实、超星平台的实时弹幕互动,还是微型辩论赛中的思维交锋,都成为她激活课堂的“教学密码”。
“在武交院,谌谌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曾经连课堂发言都不敢的我,在她的鼓励下站上了演讲台。如今穿上军装,我仍记得她的话:‘做自己的光’。没有她,就没有今天军营里的我。”——一位入伍军士生在校园岛的深情留言。
谌雷元的讲台从不局限于校园。2021年3月18日,融侨华府社区党员活动室里,她以“百年岁月与你有约”为题讲述党史,台下一位白发老人听得热泪盈眶。这场登上“学习强国”的讲座,是她参与“武昌周周讲”公益党课的起点。此后四年,她的足迹遍布秦臻路、三角路、月亮湾等社区,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被居民亲切称为“小巷教授”。“理论要像热干面,接地气才够味。”她说。
在科研领域,她以“大思政课”为锚点突破创新:主持省级课题研究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带领团队斩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特等奖。备赛期间,恩施利川的晨雾里有她凌晨六点勘景的身影,剪辑室的灯光映过她与学生通宵达旦打磨脚本的面庞。“谌老师工作起来像永动机,但我们知道,她是用党性给自己‘充电’。”团队成员感慨。
如今,谌雷元正带领青年教师构建“党建+教学+科研”螺旋上升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学术创新有机融合。课间跳动的QQ对话框里,既有学生倾诉的失恋烦恼,也有青年教师请教的课程设计。在00后眼中,她是24小时在线的“知心谌姐”,用温暖的陪伴点亮青春迷茫;在青年教师眼中,她是治学严谨的领航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无私的传帮带精神助力年轻教师成长。
连心湖畔,谌雷元抱着新印的党课讲义走向等候的学生。远处,几个身影正围坐讨论《共产党宣言》,夕阳为他们镀上金边。她驻足凝望,仿佛看见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照片里与学生笑闹的青年教师,早已在岁月沉淀中化作托举太阳的剪影。而她身后,新一代的“朝阳”正带着信仰的光芒,冉冉升起。

谌雷元老师个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