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成 )7月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 实践团走进贵州省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开展以 “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师生们通过瞻仰先烈、聆听历史、重温誓言,在红色沃土上接受精神洗礼,深刻感悟革命年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作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静静矗立在黔东大地,见证着89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甘溪战斗。实践团师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来到嵌入地下的红色五角星大门前,“1934.10.7—1934.10.24” 的时间镌刻深深烙印在众人心中,这不仅是甘溪战斗的历史坐标,更象征着红军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的永恒传承。

师生们驻足于烈士墓区。59座有名烈士墓、10座烈士集墓与200座无名烈士碑整齐排列,每一块墓碑都诉说着红军战士为民族解放事业 “向死而生” 的壮烈。在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庄严肃立,默哀致敬。碑顶的红军八角帽造型与19.34米的碑高,无声诉说着1934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萧克将军“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苍劲有力,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

“这场战斗中,红军战士与当地群众用生命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师生们仿佛回到了1934年的秋天。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在甘溪遭遇敌军合围,战士们以血肉之躯阻击强敌,为军团主力转移争取时间,展现了革命年代军民一心、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同舟共济、团结抗争的精神内核。
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慧在现场教学中指出,甘溪战斗的历史不仅是红军的英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红军战士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浴血奋战;当地群众不分民族,用实际行动支援红军,正是这种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团结力量,支撑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今天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传承这种团结精神,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活动现场,师生们还重温了入党誓词。陈亿同学感慨道:“红军战士与百姓的鱼水情深,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是一句口号。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此次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 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师生们将红色历史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未来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感悟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