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杨斗)7月,艺术设计学院“美美与共”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麻城市大旗山村,开展“童心同画,暑期托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儿童开启了一段艺术启蒙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暑期体验。
“纸边要对齐折,压紧折痕,这样青蛙才能跳起来。” 在村活动室,实践团引导孩子们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创作。废纸被折叠成生动的青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为其画上“荷叶外套”,传递守护自然的理念。户外收集的落叶、枯枝,经过构思拼贴,在画纸上变成“森林小屋”,背景是孩子们绘制的蓝天绿草。活动巧妙融入环保理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变废为宝的智慧。
团队还将非遗技艺带入课堂。“红纸先对折再剪,剪的时候要小心慢一点,这样图案才对称好看。”队员王雅辉向孩子们介绍剪纸历史,并手把手教授基本的折叠、剪刻技巧。红纸在孩子们手中逐渐变成蕴含传统韵味的纹样。折纸环节,小船、纸鹤在稚嫩的手中成型。“小船要载着家乡变更好!”孩子们高举作品表达心声,“纸鹤把祝福送给党!”。一张纸薄纸的蜕变,承载着孩子们对家乡发展的愿望和对党、祖国的热爱,更传递着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为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实践团精心设计了动静结合的活动。在口部操环节,队员田钟宁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发音练习和口腔肌肉训练,“来,跟我张大嘴,啊——,像打哈欠一样,把口腔打开。”通过模拟动物叫声、趣味绕口令、夸张表情模仿等游戏化方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腔灵活度与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欢声笑语充满了活动室。这一环节有效补充了艺术创作,促进了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展现了团队对乡村儿童全面成长的细致考量。
“慢一点,稳一点,配合好!想想红军是怎么过雪山。”大旗山村的红色底蕴成为思政教育的天然课堂。团队设计了“重走长征路”主题游戏。孩子们分组协作,确保象征红军的小球沿着绘制的长征路线图,从“瑞金”成功抵达“延安”。规则严格:小球掉落需返回起点重来。紧张游戏中,队员们穿插讲述“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故事。当小球历尽艰辛到达“延安”,孩子们爆发出欢呼。一位小男孩紧握拳头喊道:“红军叔叔真勇敢,我也要当‘小红军’!”在村党总支部红墙映衬下,长征精神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植孩子们心中。

“这不仅是一次暑期托管,更是我们青年学子与红色热土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指导老师丁家豪总结道。作为艺术学院学生,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用画笔、色彩和传统技艺,在乡村儿童心中播撒艺术与美的种子,点燃兴趣。孩子们在这个夏天,第一次体验剪纸神奇,第一次用落叶创作艺术,第一次在游戏中触摸历史厚重,这些“第一次”成为他们成长的珍贵记忆。托管班从开班初期仅有四五个孩子报名,到后来场场爆满,家长们纷纷询问“还能来吗?”,这正是团队用心服务、寓教于乐的最好证明——用画笔在儿童心间悄然埋下理想的种子,用微笑为他们精心编织了一个充满艺术与欢乐的七彩假期。
深入基层服务,身处乡村振兴一线。画笔描绘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乡村儿童对未来的憧憬;游戏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代代相传的信仰火种。实践团的各位同学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用青春热情温暖童心,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青春篇章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